总统在爆炸废墟中狼狈逃生,而伊朗最高领袖却在宫殿中暗自松了口气,这一幕深刻反映了伊朗政坛的残酷现实。令人感到讽刺的是,6月16日那个充满硝烟和血腥味的夜晚,当六枚致命导弹将伊朗权力核心轰成火海时,佩泽希齐扬那条被炸伤的右腿,反倒成了他政治立场彻底转变的有力象征。
从那一刻开始,这位曾试图与美国展开对话的温和派总统,彻底对外交和平的幻想破灭。而哈梅内伊那边,是不是终于松了一口气?当晚的情形刺激程度不亚于一部好莱坞动作大片:六枚导弹在12分钟内接连落下,生死关头让人每一秒都像走在鬼门关边缘。以色列这次出手非常狠毒,目标直指伊朗最高权力层,意图一网打尽。
当时,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正秘密在德黑兰西部的一栋政府大楼内召开会议,总统、议长、司法部长等重量级人物悉数到场。更令人震惊的是,以色列竟然精准掌握了会议时间和地点,显然伊朗内部早已被安插了高级内奸。导弹精准击中所有出入口及通风系统,采用“封锁 窒息”战术,意图将内部人员困死其中。
展开剩余85%千钧一发时,佩泽希齐扬凭借密道连滚带爬逃出。爆炸声震天响,碎石飞溅,电力瞬间中断,大楼陷入一片漆黑。若非这条救命通道,伊朗高层恐怕难逃一劫。佩泽希齐扬右腿受伤,数名随行人员也不同程度受创。那短短12分钟,死亡似乎就在身边盘旋。总统后来回忆,那感觉仿佛时间凝固,每一秒都像经历了漫长的世纪。
这场被称为“斩首行动”的袭击,绝非临时起意,而是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的精心策划。早在2008年,他们就曾用类似手法在叙利亚成功暗杀真主党高级指挥官。这次的模仿计划本应万无一失,却意外告吹。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袭击前几分钟,伊朗情报人员竟从以色列内部获得了风声,显示双方情报战已经深入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地,但显然以色列占据了上风。
不过,这事还有更复杂的一面。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哈梅内伊因为在停火问题上被国内强硬派猛烈批评。6月24日,伊朗刚结束长达12天的激烈战斗,核设施遭重创,革命卫队多名核心成员阵亡,多名核科学家被定点清除,威望跌至31%。强硬派指责哈梅内伊软弱投降,反对派则借机在巴黎示威,呼吁推翻神权统治。老领导人内忧外患,坐立不安。
然而,正当局势紧张,总统濒临遇难的消息传出后,国内情绪迅速转向对以色列的愤怒。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国内反对声音暂时消失,民众团结一致。哈梅内伊的支持率随之飙升,从31%激增至67%。德黑兰大学最新民调显示,连平时批评政府的知识分子也纷纷倾向支持强硬立场。
这次袭击时机把握极为巧妙,一次“炸弹”彻底瓦解了内部分歧,外部威胁反倒成了团结的纽带。此前在巴黎高喊反神权口号的反对派,场面冷清,与德黑兰街头汹涌的人潮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关注的是,佩泽希齐扬,这位原本主张与美国对话的温和派总统,也因此彻底转变立场,从“优先对话”到“坚决报复”,言辞激烈,和以往温文尔雅形象判若两人。
伊朗历史上,这种危机凝聚效应并不罕见。2020年苏莱曼尼将军被美军暗杀后,哈梅内伊的支持率同样迅速回升。看来,共同的敌人确实是最有效的政治武器。虽然这套手法并非新鲜,但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角力。
美国方面,一边口头上加强对伊朗的制裁,一边却秘密向伊朗通风报信。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朗普政府在6月空袭伊朗核设施前曾私下泄露行动信息,导致打击效果大打折扣。美国的这番操作如同左手打右手,反复自我矛盾。特朗普一方面支持以色列,另一方面又不愿将伊朗逼入绝境,推行所谓“模糊授权”策略,既当裁判又当选手,双面下注。
俄罗斯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时机,军火贸易生意火爆。7月12日,一架俄罗斯伊尔-76运输机刚离开德黑兰机场,军用区便突发爆炸。虽然俄罗斯官方否认是运输武器,但专家推测可能携带的是苏-35战机的关键部件。俄伊军事合作紧密,普京明显意图借此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通过卖武器、提供技术、派遣军事顾问,俄国在不断提升伊朗的军事实力,尽管距离直接对抗以色列还存在不小差距。
中东这盘棋局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精心算计。以色列力图实现伊朗政权更迭,至少大幅削弱其实力;美国希望维持可控冲突,既不允许伊朗过强,也不希望地区彻底失控;俄罗斯则追逐军火市场和地缘政治利益。归根结底,技术差距使伊朗处于劣势,以色列的网络战能力遥遥领先,能精准掌握伊朗高层秘密会议时间和地点,其情报优势令人不寒而栗。
虽然伊朗反间谍机构已逮捕700多人,但关键的内鬼仍逍遥法外。此次袭击暴露的安全漏洞,令伊朗高层彻夜难眠,谁也无法预测下一次打击会落在哪个目标上。这场危机远未结束。依赖外部威胁凝聚民心,短期有效,长期却难以维系。
经济制裁持续施压,通胀率高达48%,青年失业率超过30%。钱包空空、肚子饥饿,再多的爱国主义口号也难以填饱民众的胃。军备老化严重,空军主力依旧是40年前的F-14“雄猫”战机,防空系统频频被以色列突破。采购俄罗斯武器会招致美国制裁,转向中国设备则需数年磨合,军购困局短期内难以解决。
德黑兰防务论坛传出消息,伊朗或将放弃整机采购,转而重点引进雷达和导弹技术,走“自主引进”的折中路线。但这需要时间,而以色列的F-35I战机部队不会等待伊朗慢慢升级。温和派与强硬派的路线争斗暂时被压制,佩泽希齐扬虽现阶段强硬起来,但骨子里仍是务实派。一旦外部压力减轻,旧有矛盾恐怕会再度浮现。
核谈判的前景依旧迷茫。美国通过阿曼紧急呼吁重启谈判,但伊朗提出条件:美方必须保证“谈判失败不等于再次遭袭”,双方互不信任,难有实质性突破。更棘手的是内部安全隐患。哈梅内伊随时可能成为新的暗杀目标,迫使他加强安保措施,但过度防范又妨碍正常政治运作,这种安全与效率的矛盾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全球都在注视着伊朗这盘棋的走向。伊朗能否在保持强硬姿态的同时,寻求真正突破,考验着其领导层的政治智慧。真正的考验还未到来,谁能在这场复杂权力博弈中笑到最后,尚未可知。
一次失败的暗杀行动,却意外成就了政治上的整合,这或许是权力游戏最大的讽刺。虽然这招暂时奏效,但当外部威胁的紧张感消退,伊朗内部的深层矛盾必将重新暴露。你怎么看?靠制造外敌来凝聚民心,是政治智慧还是权力的游戏?欢迎分享你的观点。
发布于:天津市嘉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